一根光滑柔軟的杞柳,在楊進邦手中纏來繞去,左右飛舞,不一會兒,一個簡潔大方的小筐子便成了型;不一會兒,一條栩栩如生的金龍魚就成了型……在第九屆中國(臨沭)柳編文化產業交易會(以下簡稱柳交會)現場,這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成了最忙碌的人,不但要當評委選作品,還要客串當指導老師,時不時糾正走形的手藝人。

11月1日,在山東省臨沂市臨沭縣朱村旅游區,柳交會的開幕吸引了400余家國內外柳編相關企業參展。現場的數千件展品擺滿了整個場地,顯示出柳編產業的興旺之勢。

“大賽能提升我自己的技藝水平,取眾人之長,我們大家互相交流,互相學習。”盡管已經參加多次柳交會,但資深柳編藝人解印權不敢怠慢,認真地對待著手中的柳編作品。

此時,150名柳編參賽選手爭分奪秒地忙碌著,他們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創意作品,“又快又好”成為準則。

“多數柳編工藝師是從農村走出來的,所以我們把柳編產業植入到我們鄉村振興的產業振興當中,用柳編產業來帶動我們的村民致富。”臨沭縣委副書記、縣長侯素云此言不虛。

數據顯示,2022年,臨沭柳編全產業鏈實現產值176億元,柳編工藝品出口額16.11億元,占全國柳編出口的三分之一。記者注意到,在柳交會現場,不少國外友人穿梭其間,時不時在展位前駐足揣摩。

這一場景對應著一個事實:臨沭眾多柳編企業不僅吸引著國內手藝人,更邀請歐美設計師加盟,使得小筐小籃有了更多“西式花樣”,推動著臨沭的柳編產品走進英國、德國、意大利等國家,價格也攀升了幾倍。

早在1400多年前,臨沭人就開始植柳編柳,用柳條編織著夢想和生活。

“學好柳編這一行,三到五年蓋樓房”“走東北,下江南,不如在家編花籃……”這些民謠,在臨沭深入人心,成為當地柳編產業興旺發展的真實寫照。臨沭縣商務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馬秀山向記者透露,目前全縣杞柳種植基地達10萬畝,農村家庭編織戶達5萬戶。

在青云鎮西朱崔村,幾乎家家戶戶門前都整齊排列著成片的脫皮柳條。“家家種柳,人人編筐,春夏秋冬,四季不閑”,這句話形象地概括出當地柳編產業的興旺。

正因為柳編手藝好,72歲的農戶杜蘭英成了“在家創業”的代表。她告訴記者,傳統柳編技藝就跟用鋤頭鋤地一般,幾乎家家戶戶每人都會。在臨沭,柳編加工點有2000余個,將富余勞動力變為“富裕”勞動力,直接帶動近10萬人就業。

為助力企業發展、群眾增收,當地專門成立了柳編工藝品商會,組織了80余家柳編企業在各個鄉鎮建立了上百個柳編和布藝加工點和車間,開創了企業做大、集體增收、群眾致富“三贏”局面。

小小柳編制品,不僅好看,好用,成為老百姓發家致富的手藝,更成為臨沭的一張靚麗名片。讓58萬臨沭人自豪的是:在柳交會現場,臨沭柳編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,臨沭縣獲評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”。

記者注意到,除了柳編產品,柳交會還首次將東海水晶、安溪藤鐵、東陽木雕等世界手工藝城市的手工藝產品,以及濰坊風箏、天津年畫、淄博琉璃等國家非遺項目的手工藝產品搬到了現場。

臨沭把小柳條發展成大產業,形成了集種植、加工、研發、外貿于一體的完整鏈條,這個流傳千年之久的老技藝正為鄉村振興按下“加速鍵”。

編輯:智陳陽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