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經濟蓬勃發展,不僅推動了勞動工具數字化,而且構建了以數字經濟為基礎的共享合作生產關系,促進了組織平臺化、資源共享化和公共服務均等化,催生出新業態、新模式,提升了資源優化配置水平。作為一種新型經濟形態,數字經濟既是新質生產力的具體體現,也能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提供強大助力。

數字產業化是數字經濟的重要內容,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動力源泉。近年來,不少城市依托物聯網、云計算、大數據等技術,推進城市數字化轉型、智慧化發展,提升了治理效能;隨著增強現實、虛擬現實、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,文化資源、數據等得到進一步挖掘、應用,為消費者提供了智慧旅游、沉浸式看展等新體驗。前不久發布的《數字中國發展報告(2023年)》顯示,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10%。發揮好我國超大規模市場、海量數據資源、豐富應用場景等獨特優勢,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,有助于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。

傳統產業改造升級,產業數字化無疑是重要方向。比如,有的鋼鐵企業搭建智慧水務綜合管理平臺,以數字化手段賦能污水廠的生產管控,確保出水水質達標,進一步推動精細化管理、降本增效;有的傳統制衣企業借助數字技術,建立起“小單快反”的柔性供應鏈體系,能對市場需求作出快速反應,壓縮了庫存成本。實踐表明,用數字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潛力巨大,產業數字化大有可為。無論在新興領域還是傳統領域,數字經濟都可以成為培育新質生產力的催化劑、加速器。

加快推動數字產業化、產業數字化,需要發揮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。比如,如何深化“產學研用”協同聯動,加快創新成果轉化落地?如何有效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水平,進一步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,更好激發企業創新創造活力?如何做好科技金融、數字金融等大文章,更好滿足數字經濟發展對金融服務的新需求?回答好這些課題,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。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,健全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深度融合制度,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與產業數字化的政策體系,我們定能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、新優勢。

當前,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,新技術快速迭代,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了新機遇。大力發展數字技術、數字經濟,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,必能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,推動我國經濟在更高質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續、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上行穩致遠。

(王春超作者為暨南大學經濟學院院長、教授)

編輯:牛谷月
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“央廣網”客戶端。歡迎提供新聞線索,24小時報料熱線400-800-0088;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“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”線上投訴。版權聲明: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,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。轉載請聯系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。
長按二維碼
關注精彩內容